首页 资讯 正文

从“山水漫溢”到“蓄水成景”——三明将打造12处城边山水滞蓄带

体育正文 200 0

从“山水漫溢”到“蓄水成景”——三明将打造12处城边山水滞蓄带

从“山水漫溢”到“蓄水成景”——三明将打造12处城边山水滞蓄带

眼下,走进(zǒujìn)三明市三元区高岩(gāoyán)海绵公园,600多米的透水铺装(pùzhuāng)代替了原来低洼积水的路面,步道间大小不一的蓄水池引人注目(yǐnrénzhùmù),碧绿的植被点缀其中。该项目的完工标志着三明市海绵城市城边山水滞蓄带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两山夹一河”,是三明主城区的地形特征,汛期遭遇持续性强降雨时,山水(shānshuǐ)、雨水、河水叠加,洪水(hóngshuǐ)、内涝问题较为明显。为防止山水入城,三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jiànshè),构建城边山水滞蓄(zhìxù)带,缓解部分沿山区域山水漫溢(mànyì)至小区或城市道路。据了解,三明市今年(jīnnián)将持续推进高岩社区、恒大御府后山、白沙公园南侧、麒麟山等12处城边(chùchéngbiān)山水滞蓄带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海绵设施,达到“海绵+实效+民生”的效果。 公园完工(wángōng)初期,防山洪效果显现 今年4月24日傍晚,受强对流(qiángduìliú)天气影响,三明市城区突遭瞬时暴雨,市区内多处出现短时积水,大量(dàliàng)市民出行受阻。 “路面情况(qíngkuàng)真的好太多了!那天暴雨后,只有一些泥巴水溢在路面上(shàng),一点也(yě)不影响正常出行!”高岩社区党总支书记吴亚琴介绍,高岩社区建于上世纪(shìjì)90年代,辖区内有848户住有2800余人,“一下大雨,山洪就容易漫溢进小区”困扰(kùnrǎo)了居民多年,“那天,高岩海绵公园刚(gāng)基本完工,绿植也刚种植几天,没想到对山水的削峰、分流效果这么好!” 谈起公园建设前的情况,高岩社区居民孙女士也感受颇深,“以前只要(zhǐyào)一下大雨,那些雨水夹杂着后山的沙土冲到路面上来,泥水顺着青岩路,聚集在新市北(shìběi)路上,车子跑(pǎo)起来,水花四溅。” 而今,大家口中的(de)“溅水路”,在高岩社区(shèqū)片区内涝防治建设中得以“叫停”。 高岩海绵公园现场。三明市城管局(chéngguǎnjú)供图 作为三明市(sānmíngshì)海绵城市城边山水滞蓄带建设项目的示范点,高岩(gāoyán)(gāoyán)海绵公园是如何实现海绵功能,达到提高城市内涝防治韧性?三元区高岩片区内涝防治工程项目现场管理员岳代玲介绍(jièshào),针对高岩片区地势起伏大、排水(páishuǐ)设施老旧的问题,项目通过修复边坡、清淤通道建设、优化排水系统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区域防洪排涝能力。 简单来说(láishuō),该项目巧妙利用地形高度(gāodù)差,修建了5个生态滞留塘(táng),小雨边沟慢排,大雨层层蓄水,实现雨水快速收集和绿化灌溉“一举两得(yījǔliǎngdé)”。另外,现场布局了植草沟、雨水花园以及透水混凝土园路等海绵(hǎimián)设施,可迅速消纳雨水,呈现出“雨停即干”的(de)(de)景观效果。“通过这些设施的‘渗、滞、蓄、净、用、排’多重功能,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得到了有效增强,同时实现了生态友好的雨水收集与调蓄。”岳代玲说。 “我们社区的楼栋密集、空间(kōngjiān)小(xiǎo),缺少休闲娱乐区,现在公园建好了,感觉自己多了个‘后花园’,大家幸福了不少!”吴亚琴补充道。 构建城边山水滞蓄带,防止山水入(rù)城 从(cóng)“洪患山涧”蝶变成“韧性绿谷”,高岩小区的蝶变是三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shíjiàn)。 2023年,三明市成功入选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着力解决山水、雨水、河水叠加问题,形成“1334”工作思路,(即“1”个(gè)总目标(mùbiāo):建设人民满意的南方山地河谷型海绵示范城市标杆;“3”个短板:补齐排水防涝、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市政基础设施短板;“3”水调节带(dài):构建城边山水滞蓄(zhìxù)带、城区雨水蓄排带、滨江洪水拦截带;“4”大示范片区:重点打造列东贵溪(guìxī)洋、城关(chéngguān)富兴堡、生态新城(xīnchéng)、东门(dōngmén)古街四大片区)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城边山水滞蓄带项目分布平面图(píngmiàntú)。 其中,构建城边(chéngbiān)山水滞蓄带,是为了防止(fángzhǐ)山水入城,缓解部分沿山区域山水漫溢至小区或城市道路。 据了解,三明主城区地形(dìxíng)特征是“两山夹一河”,城市依山傍水而建,汛期遭遇持续性强降雨时,雨水叠加山水,洪水、内涝问题较为明显。为此,三明市将持续推进高岩社区、恒大御府后山、白沙(báishā)公园南侧、麒麟山等(děng)12处城边山水滞蓄带(dài)的建设(jiànshè)。这12处城边山水滞蓄带涉及到不同(bùtóng)(bùtóng)方面、不同场所的改造,其中有公园、学校、小区等不同场所,通过一系列的海绵设施,达到“海绵+实效+民生”的效果。 三明市(sānmíngshì)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范龙顺表示,三明将扎实推进各项示范(shìfàn)项目建设,持续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让城市“能防洪”“会(huì)呼吸”,让居民享受宜居生活。(刘惠萍) 延伸(yánshēn)阅读:海绵小知识 杜绝“海绵(hǎimián)城市无用论”:三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后,可达7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即(jí)海绵设施可控制累计22.7毫米/24小时降雨蓄在绿地、渗入地下(dìxià),不发生外排,并削峰错峰缓解下游排放压力。 摒除“海绵城市万能论”:三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后,可达2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即有效应对(duì)最大64.3毫米(háomǐ)/小时、最高累计174毫米/24小时暴雨,城市不发生内涝。根据国家标准,城市内涝是指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且(qiě)超过最大允许退水时间(非中心(zhōngxīn)城区(chéngqū)3小时,中心城区2小时,中心城区重要地区1.5小时)。
从“山水漫溢”到“蓄水成景”——三明将打造12处城边山水滞蓄带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